產品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工廠全自動化生產的食品,也沒有辦法避免機械的碎屑等雜質混入食品中,有些食品由于生產加工工藝的原因也難以做到絕無異物。所以無論是大型食品企業還是小作坊,異物投訴占據了質量投訴問題的絕大部分。異物投訴容易引起客戶抱怨、索賠,甚至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杜絕異物仍然是企業管理中的重點、難點,想要有效地做好異物管控,第一步就需要了解清楚食品企業中的異物來源于哪里。
食品異物(food foreign material)的定義是指在食品中非預期的、非主動添加的、可以辨別的、來源廣泛的物質。--《食品異物管理指南》
外源性異物--不屬于產品的本身,卻從加工過程環境中帶入。例如:螺絲、刀片、焊渣、塑料、玻璃、木屑、石子、頭發、線頭、蒼蠅、蚊子等;
內源性異物-源自產品本身,但產品要求剔除的物質。例如:無核紅棗的棗核,醬鹵肉中的骨頭、魚骨硬刺等。
異物來源分析
l 加工人員的帶入:食品企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員管理不善會造成嚴重的異物混入,如:毛發、絨線的混入、手套皮混入、創可貼混入、紐扣、鑰匙、飾物、紐扣、牙簽、煙蒂甚至在車間內飲食或進車間前飲食時掉入或攜帶的皮、殼、碎屑、異味、有意或無意濫用化學藥品等的混入。
l 加工用器具、設備破損混入:加工用設備、器具破損、脫落很容易造成異物的混入,如筐具、刀具的破損;燈泡、玻璃、生產用儀器儀表、溫度計、鏡子、水杯等破裂造成玻璃的混入;焊接維修器具有焊豆、焊渣、鋼絲球、篩網、易脫落部件等造成金屬的混入;機械設備等機油滲漏、油漆涂層脫落,腐蝕的零件污染產品等;維修用具各類異物的混入,或者維修作業不規范導致的異物混入等。
l 原料處理不良帶入:原料來自基地、加工的場所等,本身含有一些雜物如蟲子、干草等,加工時清洗不干凈、不徹底等都會造成外來異物或本身異物的混入;進車間前外包裝沒有拆掉、內外包裝混放、內外包裝人員串崗所致的異物混入;內外包裝物的碎屑、破碎(塑料、編織袋、紙屑、毛繩等)、外界附著物等混入。
l 操作方法不正確:加工工藝流程有缺陷,沒有增加原輔料異物措施(如人工挑選、過篩、或磁鐵等),導致原輔料帶入異物無法挑出,生產過程中沒有多道工序預防異物混入,如缺少金屬探測儀、過篩等。)原料本身異物較多而工藝中沒有選別、清洗等去除異物的工序;衛生清潔消毒方法不當,出現未清掃、消毒徹底狀況,出現揚塵、殘渣等,殘留洗滌劑及消毒試劑,甚至殘留刷子毛等衛生工具碎片;沒有明確的異物防控制度及獎罰制度,無法落實具體工作;標識方法不適宜,導致物品混放,出現異物混入,甚至標識用品混入產品中;運輸工具混放、人員串崗、通道交叉使用及通道環境等,導致異物混入。
l 加工環境不良造成的異物混入:如包裝箱中飛蟲、蒼蠅的混入;產品中蒼蠅飛蟲的混入;加工環境有的物品,都可能是異物來源,如天花板、地面、墻壁水泥、瓷片脫落,支架、照明、通風排氣、溫濕度、給排水設施(包括地漏、排水管道)等脫落或不潔導致異物混入;衛生管理不善導致混入異物,如清掃不徹底、殘留洗滌劑和化學藥品、殘留刷子毛、掃帚毛、抹布線頭等;地臺板帶入木頭或塑料等。
食品企業采取多種措施來防止異物混入食品,以確保產品的安全和質量。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方法和實踐:
1、建立嚴格的供應鏈管理
食品企業應與可靠的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并確保供應商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嚴格的供應鏈管理有助于控制原材料的質量和安全性。
2、實施質量控制系統
食品企業應建立和執行嚴格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標準操作程序(SOP)、質量檢查和測試程序等。這些程序有助于發現和防止異物混入食品。
3、培訓員工
提供充分的員工培訓,使他們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教授正確的操作方法。培訓應包括識別異物的能力和控制措施的實施。
4、使用金屬探測器和篩網
食品企業可以在生產線上安裝金屬檢測器和篩網來檢測和防止金屬異物進入食品中。
5、引入適當的過濾和分離步驟
在生產過程中,通過使用適當的過濾設備和分離步驟,如篩網、磁力分離器等,可以有效地防止異物混入食品。
6、定期設備維護和檢查
定期對生產設備進行維護和檢查,確保其正常運行和沒有異物產生的可能性。
7、實施清潔和衛生措施
保持生產環境的清潔和衛生,包括定期清潔生產設備、工作臺面和生產區域以減少異物的污染和傳播。
8、進行定期的風險評估和審核
食品企業應定期進行風險評估,識別潛在的異物混入食品的風險,并進行內部和外部審核來確保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手機網站
微信號碼
地址:廣東省 廣州市 天河區 冼村街道 麗晶都匯金萊閣
聯系人:潘韻蕾女士
微信帳號:huanxin_Venus